來源: 菜瓢谷 發布時間: 2012-11-25 13:08:36 瀏覽: 12494
【別名】 豕肉、豚肉、彘肉等。經閹割豬的肉又叫騸豬肉。
【注解】 豬是哺乳類家畜,頭大、鼻長、眼小、耳大、腳短、身肥,大約在8000年前由野豬馴化而成。豬肉是豬科動物豬的肉,是動物類脂肪和蛋白質的主要來源之一。豬幾乎全身是寶,它的各個部位,包括豬血,都極富營養,可以制成各種各樣的美味食品。
【營養成分】 豬肉含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合物、磷、鈣、鐵、維生素B1、維生素B2、煙酸等成分,是肉類中含B族維生素最多的,相當于牛羊肉的7倍。
【藥性功效】 豬肉性溫,味甘、咸,滋陰潤燥,補虛養血,用于消渴羸瘦、熱病傷津、便秘、燥咳等病癥。豬肉既可提供血紅素(有機鐵)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,又可提供人體所需的脂肪酸,所以能改善缺鐵性貧血。若烹調得宜,可滋養臟腑、健身長壽。豬肉經過長時間高溫燉煮后,不飽和脂肪酸會有所增加,從而使膽固醇大大降低。
【宜食】 一般人都可食用,成人每天80~100克,兒童每天50克即可。其適宜陰虛、頭暈、貧血、大便秘結、營養不良之人,燥咳無痰的老人,產后乳汁缺乏的婦女及青少年、兒童食用。
【忌食】
體胖、多痰、舌苔厚膩者慎食;患有冠心病、高血壓、高血脂者忌食肥肉;凡有風邪偏盛之人應忌食豬頭肉。
豬肉忌與烏梅、大黃、桔梗、黃蓮、首烏、蒼耳、吳茱萸、胡黃蓮等中藥以及羊肝、龜肉、驢肉、馬肉、甲魚一同食用;燒焦的豬肉不要吃。
食用豬肉后忌飲用大量茶水,因為這樣不但容易造成便秘,而且還增加了有毒物質和致癌物質的吸收。
【文獻參考】
《本草綱目》:“反烏梅、桔梗、黃連、胡黃連,犯之令人瀉痢,及蒼耳,令人動風,合百花菜,吳茱蓃食,發痔疾。”
《本草經集注》:“服藥有巴豆,勿食豬肉。”
《隨息居飲食譜》:“一切外感及哮嗽、瘧、痧、疸、霍亂、脹滿、腳氣、時毒、喉痹、痞滿、癤癰諸病,切忌之,其頭肉尤忌。”
《本草備要》:“豬肉,多食則助熱生痰,動風作濕,傷風寒及病初愈人為大忌耳。傷寒忌之者,以其補肌固表,油膩纏黏,風邪不能解散也。病初愈忌之者,以腸胃久枯,難受肥濃厚味也。又接:豬肉生痰,惟風痰,濕痰,寒痰忌之,如老人燥熱干咳,更須肥濃以滋潤之,不可拘泥于豬肉生痰之說也。”
【食療偏方】
豬瘦肉蒸無花果
原料:豬瘦肉100克,無花果60~100克,食鹽適量。
制法:把瘦肉無花果同放碗內,加食鹽、開水,置鍋中隔水蒸熟。
用法:佐餐食用。
功效:有健胃、理腸作用。適用于痔瘡、慢性結腸炎,哮喘、慢性氣管炎等癥。
豬肉發菜湯
原料:瘦肉100克,發菜60克。
制法:瘦肉、發菜,加適量清水同煮熟。
用法:吃肉喝湯。
熱門推薦
瀏覽:523233
瀏覽:411116
瀏覽:348719
瀏覽:348719
瀏覽:348718
瀏覽:337063
瀏覽:178130
瀏覽:177271
瀏覽:171123
瀏覽:169402